简要总结
本视频揭露了中国电动车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夸大宣传、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公关手段。视频通过分析华为、小米和比亚迪这三家代表性企业的案例,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夸大技术、逃避责任和压制负面信息来误导消费者。视频还对比了国内外电动车起火率的数据,指出中国产电动车起火率异常偏高。最后,视频揭露了中国车企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和公关手段压制批评声音,维护自身形象。
- 中国电动车企夸大宣传,实际技术与宣传不符。
- 中国电动车起火率高于其他国家,安全问题突出。
- 中国车企利用公关和法律手段压制负面评价,维护企业形象。
引言:中国电动车乱象
视频开头展示了中国高速公路上出现的各种危险驾驶行为,例如驾驶员躺平开车、在驾驶过程中进行按摩、甚至让儿童充当安全气囊等。这些行为的出现,源于驾驶员对中国电动车自动驾驶技术的盲目信任。尽管事故频发,但仍有人为中国车企辩护,而车企则以夸大宣传、不负责任和不承认错误的态度对待问题。视频指出,华为、小米和比亚迪是这种现象的代表。
中国电动车企的三张嘴
视频调侃了中国电动车企的三巨头,指出它们的核心技术是“三张嘴”。华为的余承东以“遥遥领先”著称,小米的雷军则擅长通过营销手段夸大产品性能,比亚迪的王传福则利用爱国主义来增加销量。这些企业通过夸大宣传来吸引消费者,但实际技术和服务却未能达到宣传水平。
智能驾驶的翻车现场
视频揭露了华为、比亚迪和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虚假宣传。华为宣称其L3级自动驾驶可以让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睡觉,但实际使用中却发生了撞车事故。比亚迪的销售为了证明其智驾技术的安全性,带着客户体验高速行驶,结果发生了追尾事故。小米的雷军则高调宣传其智能驾驶是行业天花板,但用户的实际体验却是车辆在高速上未能识别前方货车而发生碰撞。这些案例表明,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宣传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差距。
起火事故频发
视频指出,盲信中国智驾的结果往往是撞车后起火,车门无法打开。小米曾宣传其电池具有多层安全防护,但实际车祸中,电芯倒置技术并未能阻止火势蔓延,导致车内人员伤亡。华为也曾宣称问界零自燃,但随后也发生了起火事故,造成人员伤亡。比亚迪也曾宣称刀片电池能彻底消除自燃,但提车不到7天就发生了自燃事故。这些事故揭示了中国电动车在电池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。
国内外电动车起火率对比
视频对比了中国、美国和挪威的电动车起火率数据。美国和挪威的数据显示,燃油车的起火率远高于电动车。然而,中国的数据却显示,电动车的起火率反而是燃油车的两倍。这一对比表明,中国产的电动车起火率异常偏高。视频还展示了一位网友整理的中国乘联会统计的保险理赔记录,其中比亚迪的车型占据了着火最多的前十名。
中国车企的公关手段
视频揭露了中国车企如何通过公关手段压制负面评价。与其他国家车企在事故后第一时间道歉、调查、整改和召回不同,中国车企往往采取起诉、删帖等手段来压制批评声音。华为、小米和比亚迪都曾起诉过批评其产品的自媒体和用户。比亚迪甚至设立了新闻打假办和网络举报中心,悬赏打击对比亚迪的负面声音。此外,比亚迪还以不删除视频就不给修车为由,威胁车主删除视频。
比亚迪的“清朗行动”
视频重点介绍了比亚迪的“清朗行动”,指出比亚迪公关部经理李云飞曾表示,不能容忍长期针对比亚迪的诋毁行为,并已起诉了近20个黑账号。比亚迪还重点关注30多个黑号,并对其发布的内容和评论区进行证据保全。视频还分享了一位比亚迪刀片电池自燃车主的经历,该车主在获得比亚迪的赔偿后,两年后却被比亚迪和保险公司起诉,要求归还赔偿。
总结:流氓企业的套路
视频总结了中国车企的套路,指出它们一手吹牛逼,一手封锁对其不利的消息,与中国政府的操作如出一辙。视频认为,这根本不是单一企业的问题,而是整个体制模式下的必然产物。这些企业利用中国特色的治理逻辑,打造出了和政府高度相似的运营方法,通过过度吹嘘、爱国主义和煽情话术来培养傻子,并在出事后掩盖消息,完全不影响另一茬傻子继续入坑。视频最后指出,在无良企业眼中,消费者不过是一茬又一茬的韭菜。